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鞋子通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端对端+数字化+本地化”模式,一家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全球化样本 美国媒体呻吟:中国人再也不怕挨饿了,西方粮商的舒服钱挣到头了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端对端+数字化+本地化”模式,一家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全球化样本 美国媒体呻吟:中国人再也不怕挨饿了,西方粮商的舒服钱挣到头了

发布时间:2024-11-13 10:01:50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端对端+数字化+本地化”模式,一家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全球化样本 美国媒体呻吟:中国人再也不怕挨饿了,西方粮商的舒服钱挣到头了 

“端对端+数字化+本地化”模式,一家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全球化样本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装备制造业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传统的欧美品牌形成了冲击之势。

当然,中国装备制造业品牌的出海,远非替代如此简单,而是深度挖掘海外市场潜力,实现渗透率飞跃式增长。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市场上,优秀企业显著提升当地工程机械市场渗透率,展现强大市场拓展力。

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凭借其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跨国并购的精准布局、销售网络的广泛搭建、对外投资的大胆尝试,以及技术转让的积极推广,正稳步而坚定地推动着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国家层面亦在积极作为,大力鼓励企业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不仅让这些“国之重器”得以“造出来”,更促使它们“走出去”。

以中联重科为例,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佼佼者,其早已踏上了“出海”的征程。截至目前,中联重科海外业务实现了从局部突破到全面发力、全面见效的跨越式发展。例如其海外分子公司、制造基地、旗舰店的外籍员工人数已超过3000人;2023年境外收入179.05亿元,同比增长79.2%,境外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8.04%,海外市场的增长速度令人瞩目。

然而,海外市场的拓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荆棘密布的挑战,国产品牌需如何破局?何种销售策略和模式方能凸显优势?在众多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中,哪一家能够抓住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给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不断在全球市场上扩大版图,实现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1

撕掉“低端产业”的标签,

中国品牌出海加速替代

往昔,“中国制造”常被贴上“低端产业”的标签,那句“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还言犹在耳。时光荏苒,目前中国已深入布局高端制造各个领域,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极。

例如中铁装备研制的“中铁1207号”土压平衡盾构机交付巴西,成为中国出口至南美市场的最大直径盾构机。中联重科68米自行走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出口北美,58米自行走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抵达欧洲,双双成为当地的最高米段臂车。今年5月,中联重科1250吨级履带起重机交付南非,成为非洲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一个个创纪录产品的交付,成为中国装备制造高端产品走强全球市场的生动注脚。

图 / 中联重科1250吨级履带起重机交付南非,成为非洲地区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

今日的中国制造,正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实力。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RCEP区域、中东、拉美等地,中国制造业企业以锐不可当之势,把握市场先机。这些地区对外资企业持欢迎态度,加之中国制造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技术革新的步伐,使得中国产品在这些地区备受青睐。

对于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而言,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成熟,更新需求可能不如新兴市场那么迫切。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欧美市场也在逐渐转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这也是中国制造业进入这些市场的契机。

然而,海外市场的拓展之路并非坦途。首先,如何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本土化,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研发团队缺乏全球视野,缺乏本地化的运营团队、风控团队,对当地市场的片面认知、难以融入本地文化,都是全球化运营中的管理难题。

其次,人力成本与有效工作时间亦是一大挑战。随着海外业务的扩展,跨国团队规模逐渐增大,如何有效管理跨时区、跨地区的团队,优化业务协同,成为影响企业海外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再者,海外运营的风险防控和合规管理亦不容忽视。中国企业常常直接用国内市场经验而误判海外市场,导致拓展失败。同时,国际监管环境以及贸易壁垒的变化都对企业合规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困难重重,中国装备制造业依然有不少企业成功出海,例如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柳工等企业是行业的领军企业,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2

中联重科“端对端+数字化

+本地化”的直销模式,

勇闯全球舞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企业纷纷面临多重挑战,而精心选择并优化营销模式,已成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之一。代理商体系和端对端直销体系,作为两大主流模式,各有其独特的魅力。

根据一项针对全球500强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约六成企业青睐代理商体系,而四成则选择了直销体系。这反映出代理商体系在全球市场的稳固地位,同时直销体系亦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CAT)作为代理商体系的杰出代表,其代理商不仅销售全线产品,还提供设备维修、零部件供应、技术支持和金融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代理商买断制度让卡特彼勒轻松卸下库存压力,将市场推广的重任交给更具市场敏感度的当地企业。

在国内,三一重工凭借18年的挖掘机发展史,也坚持走代理制道路,与代理商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三一重机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挖掘机市场量大且需服务支持,三一(挖掘机)坚定不移地走代理制的道路。

然而,中国装备制造商与代理商的关系,能否如卡特彼勒维系160年之久,尚待观察。毕竟两者之间的差异与特殊性,值得大家深入探讨。

中国工程机械的代理模式和卡特彼勒的代理模式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卡特彼勒经历百年发展,代理体系非常成熟,其与代理商之间是买断形式的合作关系,这就相当于代理商为制造商筑起了一条护城河,比较好地发挥了提升存货和现金流周转的作用,使制造商能够更专心于产品研发与制造,这也使得代理商与制造商能够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对话。

然而国产品牌在考虑到中国本土代理商的经济实力以及管理经验之后,多以选择以寄售的方式与代理商合作,是否能真正实现风险的隔离,以及长久有效运行,确需更多时间去验证。

据了解,目前国内给经销商的让利约为10%-15%,海外则超过20%,直销模式可省去这部分中间商成本。

当然,端对端直销的优势不仅是节省成本,还有诸多好处,一是增长后劲足,使用直销模式刚开始要自建本地子公司、铺设网点、搭建和培训团队,整体推进速度相对较慢,但是这些都会沉淀为公司宝贵的资产。在建立起销售网络之后,直销团队能更好地贯彻包括年度销售目标在内的各类公司策略,业务长期的持续性和效果会更好,具有持续增长后劲足的特点。

二是更贴近客户,公司运用端到端智慧服务平台,直接掌控全球的一线销售数据,清晰了解从销售商机获取、商机跟进、签订合同、产品交付、回款、后续服务的整个全流程,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升了客户体验,降低了交易成本。

同时,随着企业数字化的深化,之前难以克服的如何有效管理全球销售和服务团队的问题,也有了破题的可能性。

在上述背景下,中联重科凭借其独特的“端对端+数字化+本地化”直销模式,在全球市场上大放异彩。

中联重科的端对端直销模式是一种创新的业务模式,它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全程数字化管理。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多层级分销体系,直接连接制造商和客户,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曾强调:“要加速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市场,用端对端管理提升市场,用数字化重塑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在这一模式和策略的指导下,中联重科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例如在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方面,中联重科产品市场已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全球市场布局和全球物流网络及零配件供应体系,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了分子公司及常驻机构。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受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其致力于深耕海外市场,在意大利、德国、墨西哥、巴西、土耳其、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工业园或生产基地,实现了公司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本地化运营的海外发展战略落地,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营收表现上,中联重科更是亮眼。「界面新闻·子弹财经」整理了各家财报发现,中联重科2023年海外收入增长幅度最大,超过 79.2%;柳工2023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41.18%;徐工集团同比33.7%;三一重工虽然增长幅度较小(18.29%),但营收较高,为432.58亿元。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端对端+数字化+本地化”直销模式的成功实施。

面对海外市场的文化挑战,中联重科以“本土化”战略来巧妙应对。值得注意的是,中联重科不是依靠外派中国员工去海外卖货,而是采取“本土化的销售员工、航空港+地面部队”的模式。

航空港就是当地的网点,是各个产品线的共性平台,就像机场可以为各个航空公司提供后勤、提供地勤、提供服务等保障一样,中联重科的产品线、各个事业部,都可以依靠航空港这个平台去开展当地的业务。

地面部队就是本地化的员工,当中除了核心管理人员是中方员工外,与客户交互的就以当地员工为主,这样去解决与客户互动的语言、人文等障碍。

中联重科本土化建设成果显著,通过一系列数据得到了有力体现。截至2023年底,中联重科在海外已建设30余个一级业务网点、超过350个二级网点,合计近400个直营网点;产品覆盖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海外员工超3000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本土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以及服务团队,80%以上的员工为当地籍公民;组建中联重科海外学院培训境外员工。

中联重科拓疆全球化的新模式,真正解决了原来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一些非常核心的瓶颈,这是中联重科在业务模式上做的一个很大的调整。同时通过人力成本的对比,本地化员工比中方派驻员工的方式成本更低。

3

迎战劲敌,数字化、

智能化、绿色化破局

全球工程机械市场,其规模之庞大、前景之广阔,令人瞩目。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23年这一市场空间预计超过1500亿美元,而2024年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从2022年的销量来看,北美以27%的占比稳坐头把交椅,中国则以19%紧随其后,欧洲、日本、印度等市场亦各展风采。

在这波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的竞争,更要与国际巨头如卡特彼勒、小松、利勃海尔等一较高下。

面对诸多国际劲敌,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凭借何种优势方能站稳脚跟?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先进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更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中联重科为例,公司的数字化团队从研发、制造、销售、运营决策、业财融合、智慧运营与科学决策等多方面、全链条为企业赋能。

端对端直销模式需要有效管理到每个客户、每个订单、每笔交易,中联重科则用数字化来解决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管理半径问题。公司的数字化建设水平和数字化转型程度在工程机械行业内明显领先,超过千人的中科云谷数字化团队将全部精力用于公司自身的数字化变革,累积投入近50亿元数字化投入。公司的数字化具有“统一IT架构”“统一管理流程”和“统一数据标准”的特点。

中联重科还为行业贡献了垂直领域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旗下的中科云谷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了智管、智租、智享等一系列应用,不仅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使用效能和集群调度能力,更为客户提供了预测性维护、二手交易、生产运营管理和商业保险等增值服务。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联重科同样走在行业前列。打造的中联智慧产业城,汇聚了12个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并且,公司以中联智慧产业城为核心,同步建设23个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实现从主机到零部件智能制造的全面升级。这些智能工厂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更缩短了订单完成周期,为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图 / 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生产车间

得益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完备的产业链布局,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逐步引领行业绿色发展,新能源产品持续走俏全球市场。徐工、三一、中联重科新能源产品销售占比保持了稳健增长。尤其是中联重科智能高机,突破纯电动、混动、增程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打造型谱最广、配置最全的电动产品系列,电动化渗透率超90%,销售占比达85%。

在市场和性价比方面,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同样表现出色。凭借背后强大的供应链优势和规模效应,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在生产成本方面也较日、美品牌更具优势。根据相关调研,中国生产的工程机械产品相较日、美同类型的产品,平均价格优势可达10%-20%。

凭借着上述各种战略、模式和布局等,在众多的工程机械企业中,中联重科成为第一批跨海出国、将中国制造的名片输出海外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根据目前的市场判断,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展现出强大的出海势头,海外前景广阔。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这些企业不仅将高质量的产品和技术带到海外,更在当地市场落地生根,助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时,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这些企业也在不断加强自身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展望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将更加亮眼,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文中题图:全球最长臂架泵车——中联重科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


美国媒体呻吟:中国人再也不怕挨饿了,西方粮商的舒服钱挣到头了

一、中国人民再也不怕挨饿了,西方粮商的舒服钱算是挣到头了

最近我在上网的时候刷到一篇文章,原始信源是美媒彭博社,文章主要讲了两件事:

随着粮食需求的减少,法国大麦和美国玉米的对华出口量大幅下降;

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国内消费者不得已减少肉类消费和外出就餐的次数。

基于这两个核心论点,彭博社给这篇文章拟了一个很是耐人寻味的标题:《随着粮食饥饿的消退,中国大众已不再是(西方粮商的)摇钱树了》(China’s Masses No Longer a Money-Spinner as Grain Hunger Fades)

为了方便各位同志和朋友阅读理解,我在这里先把文章中的要点摘出来给大家看看。

要点1:现如今,中国各地的谷仓里都堆满了粮食,然而中国的“经济危机”却日益加深,这让全球农民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国际粮食出口贸易最重要市场的之一,然而这个市场现在却面临着需求长期放缓的“黯淡”前景。

要点2:受此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压力陡增。法国对华大麦出口量大幅下滑,美国现在就是想卖给中国一船玉米都费劲,澳大利亚的小麦供应商现在也很焦虑,因为他们的下一茬小麦就快要收割了,但是割下来之后中国人收不收都是问题。

要点3:文章提到,就短期来看,中国对进口粮食,尤其是对美西方的进口粮食的下降趋势不会发生改变。为什么呢?彭博社给这个问题找了两个西方人非常爱听的所谓“答案”:一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二是中国经济增长正在降温。

要点4:无论是这俩“答案”中的哪一个,彭博社基于它们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美西方粮商和粮食种植户的好日子算是过到头了。过去20年它们能有好日子过,是因为中国为了加入WTO而放开了粮食进口,同时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速快,消费需求旺盛,所以无论你是人是鬼,只要能把粮食给卖到中国,最后一定有得赚,而且这一赚就是20年。

要点5:虽然现在因为不好把粮食卖到中国、不好赚中国人的钱这些事而感到焦虑沮丧的是美西方,尤其是美西方的粮商和彭博社这种替它们抓刀的刀笔吏,但是在彭博社那群编辑的笔杆子底下,它们愣是能给你把焦虑的主体从供应商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

文章援引一位“供职于上海某知名分析机构的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师”艾薇·李(Ivy Li)的话说:“中国人对于本国经济和个人需求的前景正变得越来越悲观,所以粮食进口商会非常谨慎,购买速度会放缓,并更多地转向‘按需采购’的方式。”艾薇·李认为,这其实就是中国人信心崩溃的标志,“而这种标志在如今的中国,其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

要点6:彭博社认为,受经济放缓和房地产市场萎靡等因素影响,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大不如前,“消费降级”等新兴词汇频上热搜榜。很多精打细算的中国家庭不得已减少了肉类消费,并放弃外出就餐,这减少了养殖大量牲畜所需的饲料,也减少了食品加工所需的农产品数量。

要点7:彭博社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不得已开始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农民,要求国内的粮食贸易商减少从海外购买的玉米、大麦和高粱等粮食,以缓解今年初因为大量采购所导致的供应过剩。

要点8:在诸多因为中国粮食进口放缓而感到精神焦虑的外国粮食贸易商当中,尤以来自美、法两国的西方粮食贸易商最为焦虑。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从今年9月份起,该季度美国仅向中国出口了1.34万玉米,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数字则是在56.4万吨以上。

不仅美国的玉米,法国的大麦对华出口也没好到哪儿去。也是在最近的这个季度,贵为法国主要大港之一的鲁昂港,其大麦出货量相较去年下降了近50%,而掉的份额主要就是出口到中国的。这个情况可把法国粮食出口协会(Intercereales)给急坏了,后者为此甚至还专门向中国派遣了一个代表团,要求中方就进口法国大麦数量锐减一事向他们做出澄清,为什么我们要突然把法国对华大麦出口的口子给掐了。

除了玉米和大麦,今年中国从国际粮食市场上买入的大豆也少了许多。中国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大豆买家,而美国则是全球第一大豆出口国,双方在大豆贸易上就是衣食父母和不肖子孙的关系。受中国大豆进口量减少的负面因素影响,美国今年到现在一共才卖出去了不到500万吨大豆,这几乎是过去16年的最低值,同比下降了25%。除了中美贸易战打得最惨烈的2018至2019年,美国的大豆出口商还从未过过这样的苦日子。

二、中国买进口粮食花的钱,你们西方粮商能挣得,人家俄罗斯怎么就挣不得?

要点9:既然没有过过,那就更应该好好过一过了。随着中国对美西方进口粮食需求的不断减少,美西方粮商很担心它们的苦日子还在后头。用美国著名粮商嘉吉集团巴西分公司总裁保罗·索萨(Paulo Sousa)的话来说:“目前中国对进口粮食的需求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强劲了,像过去几年那样的好行情一去不复返了。”

要点10: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彭博社把焦点给到了一位名叫安德鲁·魏德曼(Andrew Weidemann)的粮食种植户的身上。在过去几年来,中国一直是澳大利亚小麦的最大买家。而现在,澳大利亚的农民已经不得不考虑把宝押到其他市场那儿去了,比如我们可爱的南方邻居印度。

魏德曼种出来的粮食有大约五分之一是卖到中国的,中国消费者可以说是他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而现在,魏德曼觉得他能卖到中国的粮食能有以前的一半就烧高香了。魏德曼无奈地承认了这样一个虽然西方人普遍不愿意接受,但最后却只能痛苦承认的事实:“无论中国发生任何事情,都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要点总结就到这里,接下来该我中国人聊两句我的个人看法了。

不知道大家在听我复述原文要点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一种高高在上的、恶臭扑鼻的殖化气息?有的话就对了,这是正常的,因为彭博社这篇文章针对的受众并不是我们这些中国的普罗大众,而是美西方的粮食贸易商。更准确点说,是以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为代表的美西方ABCD四大粮商,它们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上势力最大的四大粮商。目前国际市场上消耗的农产品,大多都是由这四大粮商控制的。

全世界做粮食生意的国家和粮商那么多,为什么彭博社的文章偏偏别家都不提,就是要把大量的笔墨给到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这些西方国家、给到美国嘉吉这家美国公司的身上呢?怎么着?就美西方的粮食种植户和贸易商是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种植户和贸易商就不是人了吗?

其实只要彭博社那群刀笔吏把关注的目光从狭隘的美西方一隅移开,那么它们就会发现,过去两年中国进口的粮食其实并不少,尤其是俄罗斯的粮食。中国人只是买美西方的粮食少了,但买的俄罗斯粮食却是在大幅上升的,而且还在持续上升。

今年8月23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曾在一篇报道中援引俄农产品出口发展中心的消息称,2023年全年,俄罗斯对华小麦面粉出口量增加了3.5倍,达到14.3万吨。俄罗斯占中国2023年小麦面粉进口总量的65.7%,是目前中国主要的小麦面粉供应国。

今年6月24日,俄农产品出口发展中心在向卫星社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2023年,中俄农产品、原材料和食品双边贸易额增长33.9%,增至111亿美元。其中,俄罗斯对华出口额增长44.1%,增至88亿美元。俄罗斯对华出口量最多的产品为冷冻鱼(18.0%)、菜籽油(17.0%)、虾蟹类(13.9%)、葵花籽油(10.5%)和大豆(7.8%)。截至2023年,俄罗斯对华农产品出口额已经占到了中俄农产品贸易总额的79.0%。

除了主食之外,俄罗斯现在还在积极地开拓中国的肉类消费,特别是猪肉消费市场。今年6月7日。俄出口中心高级副总裁尼基塔·古萨科夫在接受卫星社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希望成为中国市场三大猪肉供应国之一,并为此搞了条专门向中国消费者服务的“肉类专线”。古萨科夫表示,中国是猪肉需求量最大的市场,年均进口猪肉约300万吨。而俄罗斯也就是从2023年底开始才向中国供应猪肉,所以潜力巨大。

因为最近中国和欧盟在电动车关税这块有点矛盾,搞得中国人都不乐意进口欧盟的猪肉了,这让俄罗斯的猪肉出口商嗅到了机遇。俄罗斯希望能在中国猪肉进口国的榜单上跻身前五名甚至是前三名,用古萨科夫的话来说,现阶段只要一年能向中国出口30万至40万吨猪肉,这对俄罗斯的肉类供应商来说就是莫大的胜利。

三、一粒粮食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这就有意思了,彭博社说我们中国人现在消费降级了,很多家庭连吃顿肉都得精打细算,所以连带着中国对进口猪肉的需求也下降了,因此美西方四大粮商的钱都不好挣了。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北方,人家俄罗斯媒体和俄罗斯的粮食贸易商就没有多絮絮叨叨的垃圾话。都说中国现在的粮食市场行情不好,钱不好挣,那为什么人家俄罗斯的对华粮食出口能逆势上涨那么多?为什么人家就能在所谓之“消费降级”的中国消费者这里挣到钱?

这么多年了,你们美西方媒体和粮商PUA我们中国消费者的臭毛病改过了没有?中国的汽车卖到俄罗斯去是个什么待遇?卖到美西方国家去是什么待遇?中国政府和老百姓攒点钱很难的,有时候觉得在中国的钱不好挣了,能不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不要自己一便秘就怪中国的土地硬?ok?

除了俄罗斯之外,美西方粮商这几年在中国的生意之所以越来越不好做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大粮商现在也站起来了。以中粮集团为例,中粮现在已经成长成为几乎可与ABCD这“四大天王”一较高下的“齐天大圣了”,得益于中粮集团的强势崛起,我们现在正在逐渐打破四大粮商垄断全球粮食贸易的格局。

作为中国农业在“走出去”的伟大长征路上的“领头羊”,中粮集团的海外资产和业务现在已经覆盖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每年就超过2000亿元,占总体营收的50%以上。目前,中粮在国际粮油及农产品市场中均已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对玉米、小麦和大豆等粮食资源也拥有全球配置能力。此外,还有北大荒、农垦集团、首农集团这样的国内大型粮油企业,也都在积极加入国际大粮商的行列之中。

美西方粮商的天塌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天就亮了。

你彭博社替ABCD们哭?哭也是要算时间的,中俄两国的粮食贸易商可不会因为你们那阴阳怪气的哭啼声就对你们手下留情了。你们且等着吧,等到什么时候我们国内市场上流通的粮食大都是来自友好国家的,或是我们中国粮商的供应链的,我们就会杀到你们的舒适圈和自留地去,去争夺你们的粮食市场了。

所以,你彭博社现在最好先别急着替ABCD们哭,哭早了怕你以后挤不出眼泪来,以后这种丧礼仪式还有的是你哭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袁隆平老爷子,想起了他当年和《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的那段对话: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说到粮食的重要性,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是亲眼见过的。”

主持人问袁老:“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不可能了,”袁老回答她:“不可能了。”

老爷子说过,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希望能在禾下乘凉,希望杂交水稻能覆盖全球。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们要担当起来!”

“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

现在老爷子驾鹤仙游了,责任落到了我们的肩膀上。我们的使命更巨大了,因为我们现在所要追求的、应该去追求的,不光是让我们中国人不用再害怕挨饿,也要让全世界所有人,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人民,比如巴勒斯坦、黎巴嫩还有叙利亚这些国家的人民,我们要让他们也不用再害怕挨饿,不用再害怕挨打,不用再害怕挨骂。

这是我们所有人生而为人的权利,没有人可以以任何理由剥夺。

黎明之前的夜,总是最黑暗的,但是在挺过去之后,阳光一定会洒落人间。

我对此坚信不疑。?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鞋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