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鞋子通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首次出席国新办发布会 都回答了哪些问题? 惨烈!这个行业正值寒冬,市场面临优胜劣汰?_新能源_项目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首次出席国新办发布会 都回答了哪些问题? 惨烈!这个行业正值寒冬,市场面临优胜劣汰?_新能源_项目

发布时间:2024-10-27 15:11:13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首次出席国新办发布会 都回答了哪些问题? 惨烈!这个行业正值寒冬,市场面临优胜劣汰?_新能源_项目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首次出席国新办发布会 都回答了哪些问题?

7月24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参加。这是韩俊履新后首次亮相国新办。这场发布会提到哪些要点?一起来看。

图片来源:国新网

我国今年夏粮产量如何?

7月24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参加。这是韩俊履新后首次亮相国新办,“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新闻媒体交流”,韩俊表示。

图片来源:国新网

“这是我到农业农村部履新后参加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韩俊在开场白中首先向在场记者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三农”工作表达了感谢,并介绍自己于今年6月28日履新,现在还未“满月”,很高兴有机会与新闻媒体交流。

韩俊介绍了当前“三农”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据介绍,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1390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493公斤。今年夏粮增产72.5亿斤,达到299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进展如何?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到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面积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国家又大幅度提高了高标准农田的投入标准,为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入夏以来,多地遭遇干旱洪涝灾害,对秋粮是否有影响?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表示,入夏以来南涝北旱,局部地区旱涝急转。目前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是高于去年的,但是成灾面积同比减少600多万亩,根据我部农情调度,秋粮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

下半年的畜牧业生产和供应形势如何?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表示,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同比增长0.6%、禽蛋产量增长2.7%、牛奶产量增长3.4%,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但价格整体低位运行。具体来说,生猪方面,在市场调节和产能调控的双重作用下,生猪产能高位回调,价格率先回升,生猪养殖目前也恢复了正常盈利。

关于下半年走势。生猪方面,发展势头向好,产销两旺。从能繁母猪看,6月份的存栏量4038万头,相当于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5%,处在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从中大猪存栏看,6月末存栏量同比下降6.4%,但考虑到猪价回升后压栏和二次育肥增加,市场供应总体上是有保障的。肉牛和奶牛方面,由于供应惯性增长,短期内价格还会在低位运行,养殖脱困难度较大,下一步还要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在发布会上表示,稳定畜牧业生产,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提升产业水平,大力推进畜牧业设施化、组织化、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和签订购销合同等方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养殖场户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深入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编辑 常江

校对 王心

发布于:北京


惨烈!这个行业正值寒冬,市场面临优胜劣汰?_新能源_项目

继国家电投“甩卖”新能源资产之后,近期又有两大央企被传出出让新能源资产的消息,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市场关注。

9月27日,同一天内,先是中广核集团出售了深圳新能源公司100%股权,继而是中车集团出售了湖南新能源公司40%的股权,这也是中车持有的该公司全部股权。

近日,某央企年中工作会议总结分析称,近年来新增新能源项目有近40%无法实现承诺收益率,部分项目持续亏损,甚至投产即亏损,新能源已呈现出“增量不增利”局面。后续的新能源项目开发,“将大力推进新能源生产管控体系优化,算好投入产出经济账”。

综上可见,央企的风向已经很明显了:一面是加快质量不高的存量新能源资产的出售,另一面则是在新能源项目开发中“经济账”算地越来越细。

由于电力央企是中国新能源开发的绝对主力,他们收紧新能源项目的任何动作与传闻,无一不触动着敏感的市场神经。

对于目前央国企新能源业务的“虚胖臃肿“,中央已有警觉。今年7月,中央巡视组巡视国家电投指出,国家电投光伏产业“大而不强”,对应的整改方案需要“做精存量,做优增量”。

下半年以来,已有多家能源央企紧急撤出新能源项目。

以被称为新能源装机“巨无霸”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电投”)为例,截止2023年底,国电投持有光伏项目,在光伏投资领域一直“遥遥领先”!但今年8月以来,旗下内蒙古公司、河北公司、重庆公司等陆续出售、转让、停止光伏项目。

“收紧新能源”风向争议

对于电力央企到底是否正在或者是将要收紧新能源,并非没有争议。

除国家电投外,今年下半年以来,挂牌出售光伏电站的央国企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0家新能源企业挂牌转让股权,涉及的央国企包括:国家电投、国家电网、三峡、中国电建、中广核、中煤、中车、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东方电气集团等。

而另一部分业内人士则认为不必过于恐慌。其论据之一是,在甩卖资产的同时,电力央国企也在发起光伏电站项目收并购技术及财产尽调招标,仅8-9月份,国家能源集团、华能、中核、华电等,就有超3GW的光伏电站并购尽调招标。

此外,今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三峡、皖能、华能、华电、华润、中电建、国家电投等多个大基地项目陆续开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34GW光伏大基地项目开工。

两方各有说法。实际上,两方所持论据都仅仅是一个复杂问题的单一面向,都有不足以支撑其结论的局限性。

年初以来,央国企的确是在陆续开工大基地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很多都是在前两年就已经确定并完成招标的。今年很多项目陆续开工,明年还会有很多项目陆续开工,风光大基地项目前后共有6亿千瓦,最终要在2030年以前建成并网。因此,单以项目开工来判断央企有没有收缩新能源,理由是不够充足的。

同样的,仅仅看到央国企旗下30家公司密集出售光伏资产,就断定央企后续要收缩新能源开发,也是很武断的结论。毕竟,中国的“双碳”目标是高度确定的,其路径首先就是在电源方面推进“风光代煤”。日前国家电投原董事长钱智民预计,2030年中国新能源装机将达到27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的增量空间在一倍以上。

实际上,更加客观、理性的判断是,30家央企国企出售光伏电站背后,是央国企正在给自己的新能源资产“减肥消肿”。

例如,国家电投“甩卖”的山东那仁太公司,其2023年净资产收益率仅为,属低效资产。而众所周知,山东的光伏电价是出了名的“卷”,因而国家电投也不准备在山东新开发光伏项目。

9月5日,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显示,国电投下属重庆电力有限公司挂牌转让持有的重庆绿欣能源发展有限公司20%股权,该公司持有149MW地面光伏电站的全部股权或控股股权。

8月17日,国电投下属的上海源烨,与中来股份停止在户用光伏EPC领域的合作。

这一系列出售、转让、停止的动作,已经被市场解读出“国电投要抛弃光伏电站业务”的意味。

无独有偶,华能集团于今年上半年暂停了分布式光伏的推进,明确了集中式光伏的择优开发,对光伏的发展侧重点有了调整。7月,又修订了风电和光伏项目投资决策及备案管理细则,提高了决策效率。东方电气集团全资子公司东方电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转让东耀新能源(张北县)有限公司95%股权。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控股的河南九域龙源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挂牌转让浚县九域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临颍县九域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51%股权,以及舞阳县九域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51%股权。

央国企抛售新能源的困境

首先,政策变化让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增加了不确定性。

今年,已经有多地发布政策,承载力分区调整,暂停分布式光伏并网。在消纳难、承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电站无法按计划并网。随着风光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的实施,以及新能源入市等带来电价下行,近年发电企业新能源板块的收益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广核新能源上半年收入同比减少,净利润同比减少;大唐新能源上半年收入同比减少,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净利润率也由2023年同期的降为。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分布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直接打破了传统的项目收益测算模型,颠覆了过去的商业模式。户用光伏中出现的建站选址过错、设计缺陷、运输粗暴、违规施工、运维体系不健全等现象,严重束缚和阻碍了户用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外界也给新能源项目带来很大的阻力。

根据今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多家央企新能源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国家电投被指光伏产业大而不强,需解决亏损项目问题,且须在确保消纳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前避免进行实质性投资。国家电投面临多重问题,压力不小。

压力不仅出现在光伏行业中,风电也面临着同样境况。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蒙西、蒙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西藏风电利用率低于95%,风电项目的发展也面 临着挑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便是项目能够带来的收益。

巅峰据悉,近几年其新增的新能源项目有近40%无法完成项目立项时承诺的收益率,部分项目资产效益不高、持续亏损,甚至是投产即亏损。

以甘肃为例,当地的开发商表示,在2022年获取的某光伏项目指标,2023年年中开始建设并完成了组件招标,但到现在,该项目已亏损高达8000万元。

“算细账”的市场影响

在负债率和盈利考核指标的重压之下,无需中央巡视组过多提醒,央企都要主动“做精存量,做优增量”,再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了。这一微妙的态度转变,将搅动新能源开发的“一江春水”。

首先,电力央企将持续优化新能源开发结构,拿项目、谈条件的态度会变。

存量项目收益表现太差的要持续甩卖,这不仅是为了减轻未来“包袱”,也是要及时回笼资金,以应对资产负债率考核以及为未来项目筹集资本金。

对未来的增量新能源项目,到哪个省份去拿项目,避免哪些省份的项目,越来越“挑肥拣瘦”的电力央企也会慎重思考,最终目的是显著优化项目开发的布局结构。哪些省份的新能源消纳能力更强,哪些省份的分时电价更友好,哪些区域的电网通道建设更有把握,必然会更深电力央企青睐。

在此过程中,电力央企相对于地方政府的谈判能力也将增强。以往,在拼尽浑身解数争抢新能源项目的过程中,电力央企与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存在利益博弈——诸如要做产业配套、修桥修路建学校公益捐赠等。在将来就不一定了,“要价”太高电力央企怕是不会再答应了。

其次,调整新能源开发建设节奏的电力央企,在光伏组件、风机设备采购过程中的谈判能力也将提升。换句话说,压价会更厉害。

承接央企新能源项目的工程建设,钱是越来越难赚了。对于产业人士而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光伏组件以及风机设备价格的影响。

目前,光伏组件和风机设备的市场环境是“供强需弱”,如果叠加电力央企的“挑肥拣瘦”,这将对风电光伏设备的价格带来更大压力。当然,好的方面是,电力央企设备采购时候也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这无疑是利好优质产能的胜出。

再次,电力央企对小而散的项目,尤其是分布式项目,会越来越不感兴趣。比如,今年上半年,华能集团对光伏的发展侧重点做出了调整,暂停了分布式光伏的推进,明确了集中式光伏的择优开发。

40%新能源项目达不到预期收益率

实际上,新能源项目收益率低的问题已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巅峰在某央企的年中工作会议上获悉,近几年其新增的新能源项目有近40%无法完成项目立项时承诺的收益率,部分项目资产效益不高、持续亏损,甚至是投产即亏损,呈现出增量不增利,甚至“贬值”现象。

以甘肃为例,当地的开发商表示,在2022年获取的某光伏项目指标,2023年年中开始建设并完成了组件招标,但到现在,该项目已亏损高达8000万元。

原因是甘肃分时电价政策执行,电价调整。

2024年甘肃《2024年省内电力中长期年度交易组织方案》明确,在谷时段(9:00至17:00,后调整为10:00至16:00)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价的上限为燃煤基准价的50%左右。

这意味着,甘肃光伏电站在上述时间段内上网交易价格将不超过元/千瓦时,这一设定远低于光伏项目的运营成本。

电价调整的同时,不少省份的新能源电站发电量和利用小时数也减少了。过去一年中,青海省中午高峰时段就要求停止发电3-4小时。河南省则是白天时段要求停止发电4-7小时不等。

业界人士表示,光伏在中午不让发电,那有什么必要去装机?

新的电价政策以及大规模的停发限电,直接导致项目收益率严重不达标。

巅峰能源:甘肃各大光伏电站项目一季度大面积亏损,已批的大基地没法通过投资决策会,去年年底并网的光伏项目公司更是一片哀嚎, “发一度电最多要亏元,相当于一度电还要倒给电网元” 。

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一样,基本属于“靠天吃饭”。今年上半年,风资源不如去年同期,利用小时数明显减少,因此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数风电场的发电量同比下滑,效益也随之下降。

收缩新能源投资,影响几何?

短期看,可能会造成风电光伏电站出现资产贬值。

发电央企调整新能源开发的节奏,买卖电站项目更加精挑细选,让电站交易市场遇冷,很多电站开发者的项目恐怕会砸到手里,如果出现收益不可控,只能低价甩卖,造成资产贬值。

长期来看,央企的抛售行为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新能源行业的信心,从而影响新能源项目的整体投资热情,造成大范围“弃风弃光”的现象出现。市场竞争主体的减少,也会导致一些效率低下的企业继续存在,降低整个行业的效率。

但央企的退出也可能促使资源重新配置到更有效率和竞争力的企业或项目中,因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促使政府重新审视和调整新能源项目的政策和策略,特别是在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收益率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包括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或其他激励措施,以鼓励更多的私人投资和国际合作进入新能源领域。

搅活一池春水

还要看到的一点是,此番央企大规模退出新能源项目,不能武断地判定为央企停止进军新能源,更不意味着新能源产业就此逐渐退出市场。

近期也有不少央国企仍在不断成立和收购新能源公司:

国家能源集团子公司甘肃电力有限公司绝对控股的光伏发电公司日前成立。

龙源电力发布公告称,国家能源集团拟注入的新能源资产,系其下属部分省公司体内符合注入条件的新能源公司股权,预计新能源装机规模约400万千瓦,初步计划分批注入。

9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达24%。

新能源行业的洗牌,优质企业有望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扩大市场份额;而部分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央国企布局的调整,未来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或将发生变革,更加注重效率与效益的平衡,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国家的政策也会持续支持,市场机制也将不断完善。

新能源的新一轮洗牌中,或许央国企下场和上场的“大动作”,才能真正颠覆市场格局。

央企要过“考核”关

央国企对新能源业务的态度转变,首先要注意“做精存量,做优增量”这一命题的提出,因为这涉及到国资委到底要怎样去考核电力央国企。

“双碳”目标提出后,2021年12月30日,国资委公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央企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

截至目前,50%以上这一考核目标,除了国家能源集团,多家电力央企都提前或接近完成了: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到;华能集团是49%;华电集团是;大唐集团是47%。

不过,国资委考核央国企还有其他指标,重要性甚至在完成装机占比之上。针对央企经营发展的目标考核,2022年1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提出要实现“两增一控三提高”。

具体而言,“两增”,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一控”,即资产负债率要控制在65%以内;“三提高”,即营业收入利润率要再提高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再提高5%、研发经费投入要进一步提高。

首先,来看资产负债率要控制在65%以内这个指标。截至2024年上半年,华能集团资产负债率为,大唐集团是,华电集团是,国家电投集团没有公布,但是据信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反倒是煤炭最赚钱、煤电最多、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最低的国家能源集团,其资产负债率仅为。

新能源开发,需要极高的投入。发电央企资产负债比居高不下,与前两年大干快上新能源不无关系。截至2024年上半年,五大央企新能源装机达到4亿千瓦,其中绝大部分是这两三年间建成,投资总量接近2万亿元。这还不包括风光大基地、“沙戈荒”基地的后续项目。

电力央企的电源投资,一般采用20%的资本金、80%的银行贷款的模式,这种情况下,要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以内,很难。一方面,要实现装机结构转型,就要持续加大投资,同时,还要控制负债率。

其次,再来看电力央企的盈利能力。

电力央企要想很好控制资产负债率,要高度依赖自身的项目资本金,项目资本金无疑是要从电力央企的盈利中来。可是,电力央企刚刚经历了2021年、2022年的煤电巨亏,且由于种种原因,未来煤电也难言大幅盈利,大量的资本金投入何来?

不久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陈宗法撰文指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煤电亏损面仍有30%左右。尽管煤电在近期出现了“小阳春”,但是一些煤电企业前期形成的巨额亏损还没有及时消化,严重资不抵债,高度依赖委托贷款、股东融资、集团担保。

电力央企盈利的另一大来源,就是装机规模日益增长的新能源。然而,在新能源消纳电量以及电价政策还不甚不明朗的情况下,新能源项目的盈利能力眼下还充满不确定性。

从上述两点来看,央企面临的考核压力很大。这也要求央企在新能源开发上再也不能“大手大脚”了,必须精打细算,优中选优。

那么,下一步,电力央企会继续收紧新能源业务吗?电力央企对新能源的微妙态度演变,其底层原因是什么?电力央企新能源开发节奏调整将如何搅动市场?

国央企新能源业务面临交易入市的风险,尤其是新能源装机越大,面对的生产经营竞争压力和挑战越大。

以“五大六小”为代表的电力央企一直是国内新能源市场主要投资企业,近三年其获取的光伏指标总规模超500GW。

但是,根据今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多家央企新能源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国家电投被指光伏产业大而不强,需解决亏损项目问题,同时确保消纳问题解决前不发生实质性投资。

华能集团则进行整改,修订了风电和光伏项目投资决策及备案管理细则,并于今年上半年暂停了分布式光伏的推进,明确了集中式光伏的择优开发。

这一系列似乎都在传递一个新的信号:新能源投资已经进入中后场。未来的趋势是如何?

新能源项目投资冲击越来越大

然而,随着风光电站参与电力市场的逐步深入,未来对光伏投资收益的冲击还将持续。

按照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部署,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

2023年,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预计2024年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电量比例将会超过一半。

全面入市的趋势下,这也意味着风、光新能源的上网电价将逐步告别固定电价,电价也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投资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目前,新能源入市比例,各地进度不一,高比例入市代表省份包括山西、山东、内蒙古、广东、湖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近几日,有消息称,浙江正考虑将新能源全面纳入电力市场交易。

浙江作为分布式光伏大省,光伏电站一旦进入电力市场,势必会对午间电价造成冲击,无论是中长期还是现货,电价都会趋向于下限调整,甚至还会有负电价风险。

今年上半年,山西、广东、山东三地出现了电力现货市场0电价甚至负电价。去年,山东实时市场也曾出现过连续21个小时负电价。

尤其是存量新能源电站,特别部分投资较早的新能源电站,因投资时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随着补贴退坡,一旦新能源入市,电价如出现大幅震荡,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利益或将得不到有效保障。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曾表示,以前做光伏发电项目,电量相对固定,价格也相对的固定,整个投资的成本都非常透明,但现在在参与市场形势下,无论是消纳还是电量还是收益,都要面临不确定变化。

所以,浙江部分新能源发电企业直接惊呼:狼来了!不少企业暂缓或者减少了投资目标,选择观望新形势下行业的未来走势。

也就是说,央国企下一步的新能源开发,不是简单的收缩还是扩张的问题,“做精存量,做优增量”,要减肥消肿、强身健体,存量不赚钱的该甩就甩,增量不赚钱的也要该舍就舍。

即便央企目前对新能源开发节奏进行了阶段性调整,中国的新能源装机潜力依然无比巨大,而电力央企现在是、将来也会一直是“主力军”,未来依然值得期待。

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常态,将是央企新能源开发的不断优化,“做精存量,做优增量”,算好经济账,不会是不讲求效益的盲目、粗放开发。想跟继续跟央企做生意的新能源企业,需要随之转换思维了。

新能源电站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固定资产

总之,在多重因素下,央企对新能源项目投资也变得更为谨慎,逐步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对项目收益率要求趋于严格。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央企停止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

9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达24%。有业内人士表示,到2025年央企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

从投资领域来看,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新能源依旧在范围内。

以中国能建为例,投资了多个储能电站和储能电池生产线,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89%,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同样是国电投,一大批重大能源项目已全面启动,今年上半年,开工投产规模超1300万千瓦,投产规模同比翻一番。

过去几年,央企拼尽浑身解数大干快上新能源。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共释放亿千瓦风电指标,有近20家央企获取了其中的60%。而98家从事实业类的央企中,已有近50家央企进入新能源领域。

今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提前六年完成了12亿千瓦风光装机目标的承诺。

因此,未来电源建设将不再是最紧迫的事情,而新能源消纳、电网建设等将是更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整体而言,随着央企在新能源投资领域逐步进入中后期阶段,原本被视为珍贵资产的新能源电站将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固定资产,而是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灵活的优化和调整。

应当说,央企新能源开发的重心,本来也不在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光伏的资源较为分散,习惯于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开发的电力央企很难玩儿得转,集中式更适合央企的胃口。

此外,由于光伏发电时间段过于集中,在电力市场中缺乏竞价优势,因而,央企后续集中式新能源的择优开发,也会更加注重合理的风光配比。

自光伏补贴政策春风拂过,光伏电站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市场规律的另一面悄然显现——“弃风弃光”现象日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能源央企纷纷抛售光伏电站资产,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种种动作,是否意味着“风光”时代步入黄昏?

弃风弃光,风光不再?

自年初以来,国电投、国网电力、中国电建等一众大型央国企相继宣布光伏电站资产抛售计划,超过十家央国企不约而同开启“割肉”模式,进行一场光伏资产“大甩卖”。

抛售潮加剧了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不确定性,上游制造商面临订单减少的可能,而下游项目开发商则需重新评估项目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央国企作为市场的风向标,其决策往往被视为行业趋势的预兆。抛售光伏资产的举动,无疑对光伏行业的发展信心造成再次打击。

为何从香饽饽成烫手山芋?

众多企业在公告中披露,其出售光伏电站资产的主要理由集中在“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运营效能、降低管理成本”。例如,国电投绿电河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旨在通过此举精简资源配置、增强管理效率、减少开支;国家电投集团重庆电力有限公司的动机在于迅速剥离亏损业务,集中资源;内蒙古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目的则是调整产业布局,提高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些行动普遍指向了企业对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的重视。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光伏产业的盈利模式和市场规则正在发生变革,央企在光伏产业中的发展策略不得不随之调整,以应对市场和监管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光伏行业面临收益率下降的问题,一些项目收益率无法达到预期。

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的新增项目之中,高达四成之众难以兑现其收益承诺,陷入投产即亏的困局,更有甚者长期处于赤字状态,面临“量增利滞”的尴尬现实。财务压力下,一些央企为经济效益考量,不得不调整资产组合,出售低效或不再符合战略方向的光伏电站,以集中资源于更高效、更有利可图的项目。如国电投出售的山东那仁太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股权,该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为低效资产。

另一方面,电力市场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给新能源投资回报增添了不确定性。

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的增加,消纳难题成为必然问题。当电力系统中的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15%及以上时,消纳成本将上升;此外,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增加,电力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及电力现货市场的变化,新能源电站的电价呈下行趋势,甚至出现负电价,这导致新能源电站的实际收益大降;再者,电力市场化导致新能源电量优先收购的政策变化,新能源电站的电价将受市场供需影响,可能出现价格波动,光伏电站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今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多家央企新能源开展巡视后对整改通报,巡视国家电投指出,国家电投光伏产业“大而不强”需要解决亏损问题的同时要确保解决消纳问题之后才能开展实质性投资,主要的整改思路就是要“做精存量,做优增量”。

量增利滞,矛盾何在?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火电企业从‘要电量’变为‘要利润’,新能源企业从‘发得出’变为‘卖得掉’,售电公司从‘赚差价’向‘做服务’转变,电力用户则从‘按需用电’向‘按价用电’转变……”央视的某期节目精准描述了电力市场改革的现状。

从追求“发的出”到追求“卖得掉”,展现我国光伏技术进步及装机量提升的同时,市场的接受度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成为进一步需要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用户不仅基于用电需求,也开始对电价变化更加敏感。

另一方面,新能源电力必须全部进入市场交易,加之电力现货市场的全面启动,使得新能源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大。

光伏之好,毋庸置疑。光伏虽好,却也最怕一窝蜂和无序。

优胜劣汰,不破不立

光伏行业正经历由高速发展迈向成熟阶段的阵痛,收益率下降、政策变动成为常态。

光伏行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上游端,随着技术进步,光伏组件价格大幅跳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补贴退坡政策实施,不少项目面临着收益率下滑的困境;下游端,由于电网接纳能力有限,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弃风弃光电量,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量不增利”成为行业痛点。

面对市场新局势,能源央企启动光伏电站资产优化配置,释放低效资产的深层次原因为市场供需失衡、盈利能力减弱及资本回报率降低共同作用下的战略收缩。此举并非轻率之举,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策略调整。通过剥离低效资产,央企得以集中资源于更具发展潜力的板块,如储能、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等领域,寻求新的增长级。

进入行业成熟期,企业自然淘汰落后产能;项目收益率下滑,迫使企业审视每一笔投资的性价比;随着补贴减少及电力市场化改革加深,企业需主动适应市场规律,提升资金周转速度与使用效率。

同理,光伏电站资产的抛售,也是市场驱动下的必然选择,尽管短期内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长期来看,将有助于推动市场的优胜劣汰,进而助力光伏行业穿越周期。

总而言之,中国的“双碳”转型,其目标和方式是高度确定的。目前,中国的风光新能源装机已经达到12亿千瓦;到2030年,中国的风光新能源装机还将翻一番;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的风光新能源装机将增长到60亿千瓦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聊后台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巅峰能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鞋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