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百科|常识分享
分享各种百科|日常
鞋子通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百科|常识 >  城乡融合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 | 三农瞭望 “三农”成就振奋人心 砥砺前行再展宏图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城乡融合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 | 三农瞭望 “三农”成就振奋人心 砥砺前行再展宏图

发布时间:2024-10-09 08:52:37  来源:互联网整理  浏览:   【】【】【

城乡融合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 | 三农瞭望 “三农”成就振奋人心 砥砺前行再展宏图 

城乡融合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 | 三农瞭望

转自:经济日报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

现代国家皆有城亦有乡。对我国来说,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过去,城市对乡村要素的虹吸效应导致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重塑城乡关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可见,乡村振兴离不开“四化同步”的时代背景。

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城乡融合发展既要解决城镇体系结构不优、城市发展韧性不强等问题,又要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设施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可见,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乡村补齐短板、振兴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必然。近年来,国家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提供制度供给。眼下,城乡融合发展正在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展开。

当前,农业农村改革任务依然艰难繁重。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如何完善,农户住房怎样盘活利用?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方面,如何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建立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守牢“三农”底线方面,怎样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这些都是难点,也是焦点。过去,农业农村改革更多从“三农”内部展开;如今,要更多从城乡融合上想办法。

一方面,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如何在小农户占乡村主体的人口大国将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有机结合?抓手在县域。如何解决城乡产业结构失衡、空间结构失衡?突破口在县域。由此来看,全会提出的“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意义深远。要立足县域,以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进而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提高城乡发展协同性。《决定》提出,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这既为进城农民吃下定心丸,也为农村改革打开了新空间。

另一方面,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乡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只有实现城乡经济循环,国内大循环的成色才更足。乡村的很多功能是城市所没有的,如农产品供给、生态保育、农耕文化、休闲康养等,这些是独特优势,但需要激活和转化。当务之急是促进要素更多下乡,关键是破除人、地、钱等在城乡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要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决定》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这顺应了各界期待,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天地。

可以预期,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加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乡村发展动能面临的难题。各地在改革过程中,要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乡村文化根脉,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让乡村在城乡融合中迸发活力,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


“三农”成就振奋人心 砥砺前行再展宏图

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民是安民之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成就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唐山的农村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农业生产质效齐升,“三农”压舱石地位稳固

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并稳步发展,195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94.6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52.5万吨,是1952年的2.7倍;2023年粮食总产量299.6万吨,是1952年的3.2倍。

在粮食生产稳定在较高水平的同时,经济作物、畜牧产品、水产品产量也大幅提升。全市蔬菜产量由1952年的15.3万吨增长到2023年(含食用菌)的956.3万吨,干鲜果品产量从1.3万吨增长到149.2万吨,生猪年末存栏从79.4万头增长到280.2万头,水产品产量从3.9万吨增长到55.5万吨。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75年的发展历程中,唐山农业生产从种植业“一家独大”到各业“全面开花”。从产值构成来看,1952年全市农林牧渔四业产值占比分别为83.8%、1.3%、9.5%和5.4%。2023年农林牧渔四业总产值1027.7亿元,各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7.7%、0.3%、30.7%和21.3%,农业占比下降明显,牧业、渔业比重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变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数量由2012年的123个增长到2023年的491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从2012年的674.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47.8亿元。截至2023年,105家企业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家联合体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农村建设成果丰硕,“三农”助推器作用明显

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着力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截至2023年,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8万公里,列养率100%,优良中等路比例逐年增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6.3%,5G网络覆盖率97.7%,快递服务覆盖率达95.1%。

农村公共服务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唐山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全面改善和发展。持续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了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扎实开展农村医疗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3年,共有乡镇卫生院189个,床位1.0万张,农村卫生室5925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覆盖率为97.8%。多层次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累计建成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79家,建有日间照料服务机构789个;2023年7月1日起,全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每人每年7008元提高到每人每年8160元。

农村产业活力不断增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唐山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北部山区观光康养、中部平原采摘认养、南部沿海渔业休闲体验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全市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由2018年的2.2%上升至2023年的5.0%。2023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19.8万人次,创收31.3亿元。全市获评省级美丽休闲乡村17个、省级精品园区3个、省级精品线路10条。

农民生活日新月异,“三农”和谐剂成效突出

农民就业状况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唐山乡村从业人员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一系列市场引导、强化服务、精准援助等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再就业。2023年,全市约3000人参加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5.8万人。

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新中国成立之初,唐山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民收入逐步攀升,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11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唐山农业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2023年达到26050元,连续18年保持全省第一。随着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02(农村居民收入为1),比2012年缩小0.26。

农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唐山农民逐渐告别了物质生活相对短缺的时代,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住房面积由1995年的23.2平方米增长到2023年的37.3平方米。农村家庭消费用品加速更新换代,2023年平均每百户农户拥有小汽车62.3辆,比2013年增加34.3辆;空调93.5台,增加64.5台;计算机38.1台,增加8.1台;手机253.1部,增加48.1部。微波炉、洗碗机、乐器、健身器材、地面清洁电器等消费品拥有量逐年上升,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75年砥砺前行,75年铸就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唐山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中央对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安排,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不断开创唐山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鞋子通